几天前,有朋友在后台留言希望我聊聊“滇”字,当时我回复“容我想想,我来试试”。今天,就顺着这个话题,说说“滇”字的含义、滇池的得名缘由,以及它与云南的深厚关联。
提起“滇”,现代人并不陌生——它是云南的两大简称之一(另一个为“云”)。这一简称的源头,离不开云南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存在:早已消失的古滇国。要理清“滇”的脉络,不妨先从文字本身说起。
东汉许慎在《说文解字》中明确记载:“滇,益州池名。从水,真声。”
这句话直接点明了“滇”的核心属性:从造字结构看,它是典型的形声字,“氵”(水)为形旁,提示其与水相关;“真”为声旁,辅助标注读音。从含义上,“滇”最初是地名专用字,特指“益州地区的一个湖泊”,也就是如今的滇池。
这里需要补充一下“益州”的背景。作为汉代的重要行政区划,益州的范围远比现在广阔,涵盖了今四川、重庆、云南、贵州大部及陕西南部。当时滇池所在的云南中部,正属益州管辖。 “滇”字的最早文献记载,可追溯至西汉司马迁的《史记·西南夷列传》,其中写道:“西南夷君长以什数,夜郎最大;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,滇最大。” 可见在汉代,“滇” 已作为区域核心名称被载入正史。清代学者顾祖禹在《读史方舆纪要·云南一·封域》中,也进一步明确了滇池的方位与流向:“滇池在云南府城南,一名昆明池,亦曰滇南泽…… 水之下委为螳螂川,萦回安宁州治,过富民县而北达武定府东北界,注于金沙江。”
关 “滇池 的得名,历史上流传着两种主流说法,核心都围“滇与 “颠”的关联展开,但释义各有侧重:
第一种:“滇”即“颠倒”,因水流方向得名。东晋常璩在《华阳国志·南中志》中记载,滇池县“有泽水,周回二百余里,所以深广,下流浅狭,如倒流”。意思是滇池湖面宽阔、湖水深邃,但出水口(今螳螂川)河道狭窄,水流仿佛逆向而行,故取“颠倒”之意,称“滇池”。这一说法被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》、南朝范晔《后汉书》沿用,唐代张守节在《史记·正义》中也印证:“滇池泽在昆州晋宁县西南三十里。其水源深广而更浅狭,有似倒流,故谓滇池。”
第二种:“滇”即“颠顶”,因地势高耸得名。这种说法认为,“滇”通 “颠”,取“头顶、高处” 之意。云南地处云贵高原,周边江河多向低地奔流,唯独滇池“独居高顶”。清末云南状元袁嘉谷曾引用民谣“一日上一丈,云南在天上” 佐证:“颠者,天也”,滇池位于高原之上,宛如“天上之湖”,故得名 “滇池”。
这两种说法皆有史料支撑,大家可自行斟酌。于我而言,更倾向第二种观点,理由有三:一是“滇”与“颠”古音相近,存在通假基础;二是《说文解字》对“颠”的释义本就是“顶也”,字义契合“高处”的指向;三是从地理实际来看,滇池地处云贵高原,海拔约1886米,相较于内陆低地,确实有“高踞天际”的视觉与地理特征。
聊完“滇池”,再说说与之紧密相关的“古滇国”。相传战国时期,楚国将领庄蹻率军入滇,征服当地部族后在此称王,建立了滇国。到汉武帝元封二年(公元前109年),滇王归降,汉朝在此设置益州郡,滇国逐渐融入中原政权体系。顾祖禹在《读史方舆纪要·云南二·云南府》中,也清晰梳理了这段历史:“《禹贡》梁州南境,殷周时为徼外西南夷地,战国时庄蹻略地至此,窃王其地,号曰滇国。汉元封二年,滇王降,始置益州郡。”
而云南简称“滇”,也并非现代人的创造,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。明末文人张自烈在编撰的字典《正字通》中,已明确记载:“滇,今云南省为滇。” 到了清代,这一简称更趋普及,曹雪芹在《红楼梦》第十六回中,便写下“粤、闽、滇、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”,将“滇”与广东、福建、浙江并列,可见当时“滇”作为云南简称的认知已十分普遍。
由此可知,从文字本源的“益州池名”,到滇池得名的两种渊源,再到古滇国的历史与云南简称的演变,“滇”字的背后,藏着的是一段与云南地理、历史深度绑定的文化脉络。
今天就聊到这,如果各位有想让我说的字,请在评论区留言,我们明天见~